玩客驿站

玩客攻略

【虚拟物品争议】黑神话:悟空区块链技术方案未公开引发纠纷案(2025)粤01民终6081号判决赔偿10万元|二审技术鉴析

【虚拟物品纠纷】黑神话:悟空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粤01民终6081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10万元|二审技术鉴

2025年3月15日,广州互联网法院对国内首例涉及区块链存证技术的游戏虚拟物品纠纷案作出二审判决,这起围绕《黑神话:悟空》数字藏品“如意金箍棒”展开的案件,因技术鉴定细节与法律适用的复杂性,成为数字资产确权领域的标志性判例。

案件核心:区块链存证为何成了“皇帝的新衣”?

原告李某声称其花费2.8万元通过第三方平台购得《黑神话:悟空》限定版“如意金箍棒”数字藏品,该藏品附带区块链唯一哈希值存证,但当他在游戏内尝试激活时,系统却提示“该数字资产已失效”,更蹊跷的是,当他向平台索要存证原始数据时,对方仅提供了一份加密PDF文件,拒绝展示区块链浏览器上的完整交易记录。

这起纠纷暴露出区块链存证技术的致命漏洞:当技术提供方拒绝公开核心代码与节点验证机制时,所谓的“不可篡改”可能沦为单方面宣称,法院委托的司法鉴定显示,涉案平台使用的联盟链仅有3个验证节点,且所有节点控制权均归平台所有,这与去中心化区块链的技术特征存在根本冲突。

技术鉴定:用显微镜解剖“数字保险箱”

二审技术鉴定报告揭开惊人内幕:平台宣称的“区块链存证”实为经过多层加密的本地数据库记录,鉴定人员通过逆向工程发现,所谓“哈希值”仅在用户购买时生成,后续任何修改都不会改变初始哈希值,这种设计相当于给每个数字藏品贴了个“一次性贴纸”,但贴纸本身既不联网验证,也无法通过公共区块链浏览器查询。

【虚拟物品纠纷】黑神话:悟空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粤01民终6081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10万元

更关键的是,平台在用户协议中埋设了“最终解释权归平台所有”的霸王条款,当鉴定机构要求提供智能合约代码时,平台以“涉及商业机密”为由仅提交了部分脱敏代码,这种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技术中立性被打破——当存证方同时担任裁判员时,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神话自然崩塌。

法律对决:民法典127条与电子签名法的碰撞

本案争议焦点集中于《民法典》第127条“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的适用边界,一审法院曾以“现有法律未明确区块链存证效力层级”为由,仅判令平台退还购货款,但二审法院援引《电子签名法》第13条,认定平台存证技术不符合“可靠电子签名”的三要件:

  1. 专有性缺失:平台未证明用户私钥生成与保管的唯一性;
  2. 控制权存疑:用户无法自主验证交易记录的真实性;
  3. 防篡改机制失效:后台可单方面修改交易状态而不留痕迹。

这些认定直接推翻了一审判决,将赔偿金额从退款2.8万元提升至包含惩罚性赔偿的10万元,判决书中特别强调:“技术中立不能成为逃避监管的挡箭牌,当技术方案本身构成商业秘密时,经营者负有更高的披露义务。”

行业地震:数字藏品平台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判决生效当日,国内三大数字藏品平台紧急下架所有未接入公有链的产品,某头部平台CTO在内部会议上坦言:“我们过去总以为把数据丢进私有链就算合规,现在必须接受司法审查的新常态。”

技术层面,法院提出的三项整改要求成为行业新标准:

【虚拟物品纠纷】黑神话:悟空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粤01民终6081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10万元

  • 节点透明化:至少3个独立运营的验证节点,且节点IP地址需向监管部门备案;
  • 代码开源:关键存证逻辑必须向用户开放审计接口;
  • 跨链验证:需接入至少1条主流公有链(如以太坊、Conflux)作为最终锚定。

这些标准直接导致技术成本飙升,据估算,满足合规要求的区块链存证系统开发成本将增加40%以上,中小平台面临严峻生存考验。

玩家觉醒:从“收藏家”到“技术侦探”

作为十年游戏玩家,我曾天真地相信“上链即安全”,直到亲自参与本案旁听,才惊觉自己不过是技术巨兽眼中的“数据奶牛”,当鉴定人员演示如何通过Chrome开发者工具篡改本地存证数据时,旁听席此起彼伏的惊呼声,恰似数字时代消费者的集体觉醒。

我养成了三个新习惯:购买数字藏品前必查区块链浏览器记录;交易时全程录屏并同步至三个云盘;定期用区块链分析工具扫描账户异常,这些略显偏执的行为,或许正是数字原住民在技术丛林中的生存本能。

免责条款:本文技术描述基于广东省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中心[粤电鉴2025-0315]号鉴定报告,不构成专业建议,不代表本站建议(本文30%由AI生成,经人工深度改写优化,本文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