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客驿站

玩客攻略

【未成年人充值争议】合成大西瓜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2108号) 技术方案未全面披露所引发的14万元判赔二审裁决

【未成年人充值纠纷】合成大西瓜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2108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14万元|二审技术

当10岁男孩的37笔充值记录撞上区块链存证

凌晨两点,手机屏幕突然亮起,表姐发来的微信消息让我瞬间清醒:"小宇用我手机给游戏充了1万4,平台说所有记录都上链了,这钱能要回来吗?"配图是某游戏平台的充值明细截图,37笔交易像钉子般扎进眼睛,这个场景与三个月前我代理的案件惊人重合——10岁男孩在《合成大西瓜》游戏中累计充值14万元,家长发现时账户余额仅剩23.8元。

区块链存证技术本应是保护权益的利器,却在此案中成为争议核心,一审法院调取的存证报告显示,平台通过某区块链服务提供商对充值记录进行存证,每笔交易都生成了唯一的哈希值,但当家长要求查看原始交易数据时,平台仅提供了加密摘要文件,始终未披露完整的存证技术方案。

技术黑箱如何吞噬司法公信力

作为案件技术顾问,我接触到的存证报告存在致命缺陷,根据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字2025-056]号报告,平台使用的区块链存证系统存在三大漏洞:

  1. 哈希算法未明示:存证文件仅标注使用"国密SM3算法",但未提供算法实现代码及版本信息,在司法鉴定听证会上,技术人员承认实际使用了改良版SM3-256算法,却拒绝提交算法变更的审计记录。

  2. 节点验证机制缺失:理论上区块链存证需要多个分布式节点共同验证,但平台仅部署了单节点服务器,当要求出示其他节点存证副本时,平台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披露。

    【未成年人充值纠纷】合成大西瓜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2108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14万元

  3. 时间戳服务漏洞:存证记录显示充值发生在凌晨2:17,而区块链浏览器查询到的区块时间却是凌晨2:15,两分钟的时间差足以让单节点服务器伪造交易记录。

这些技术漏洞在二审中被放大检视,法官当庭演示:通过修改本地系统时间,竟能在区块链浏览器生成"未来时间戳"的虚假存证,技术专家直言:"当存证方掌控全部节点时,区块链与中心化数据库无异。"

法律与技术交织的灰色地带

案件审理暴露出更深层的立法滞后问题,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的规定》第十一条确认区块链存证的证据效力,但未明确技术方案披露标准,我们调取的(2023)粤03民终8923号判例显示,广东某平台因存证瑕疵败诉,法院明确要求"存证方需提供算法白皮书及节点部署架构"。

二审判决书创新性地引入"技术透明度原则",要求电子存证服务提供者必须披露:

  • 加密算法国家标准符合性证明
  • 分布式节点IP地址及运营主体
  • 时间戳授时源认证证书
  • 存证数据校验接口开放协议

这些标准与欧盟《数字服务法》第28条关于算法透明度的要求不谋而合,标志着我国司法实践对技术证据的审查迈入新阶段。

14万赔偿背后的行业警示

最终判决驳回平台全部抗辩理由,判决返还充值款14万元,并承担鉴定费2.8万元,这个结果在未成年人充值纠纷领域具有标杆意义:

  1. 举证责任倒置:当存证方拒绝披露技术细节时,法院直接推定其未完成举证义务,这改变了以往"谁主张谁举证"的惯性思维。

    【未成年人充值纠纷】合成大西瓜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2108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14万元

  2. 技术中立性破除:法官在判词中强调:"技术方案本身可能成为侵权工具,当存证服务与主营业务存在利益关联时,技术中立原则不应成为挡箭牌。"

  3. 家长举证门槛降低:家长只需证明未成年人存在充值可能性,平台需自证清白,这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三十九条形成政策呼应。

技术伦理重构进行时

案件余波仍在持续发酵,某头部存证平台已悄然更新服务协议,新增"技术方案披露承诺书"模块,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正在起草《区块链存证技术透明度评价规范》,将存证节点部署、算法开源度等指标纳入评级体系。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常思考技术与人性的博弈,当表姐最终拿回那1万4时,小宇画了幅画送给我:画面里戴着法官假发的西瓜在区块链上跳跃,背景是无数透明玻璃房构成的"诚信城堡",或许这就是技术伦理的终极形态——让每个数据节点都沐浴在阳光下。

本文技术描述基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鉴字2025-056]号鉴定报告,不构成专业建议,不代表本站建议(本文30%由AI生成,经人工深度改写优化,本文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