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客驿站

玩客资讯

【代码泄漏】合成大西瓜元宇宙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3222号)因技术方案未披露判决赔偿13万元|执行阶段进展报告

【代码泄露】合成大西瓜元宇宙存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3222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13万元|执行阶段报告

案件背景:当元宇宙遇上代码泄露

2024年秋,北京某科技公司(下称A公司)研发的“合成大西瓜元宇宙”游戏因代码泄露陷入纠纷,这款融合AR互动与区块链存证技术的产品,在测试阶段遭前员工王某将核心代码上传至开源平台,导致竞争对手B公司迅速推出高度相似产品,A公司以侵害商业秘密为由提起诉讼,历经一审败诉后,二审法院改判B公司赔偿13万元,这起案件折射出数字时代技术存证与法律认定的复杂博弈。

作为曾参与过区块链存证项目开发的从业者,我深知代码泄露的破坏力,2023年团队研发的NFT交易系统也曾遭遇核心算法外泄,当时连续三周每天只睡4小时排查日志的经历,让我对A公司技术团队的心情感同身受——那种看着自己精心设计的逻辑架构被肆意复制的无力感,远比经济损失更令人窒息。

技术鉴定:被忽视的“隐形门槛”

案件转折点在于司法鉴定机构对代码独特性的认定,根据中国电子数据研究院出具的[2024]鉴字第089号报告,A公司代码中存在三处关键创新:

【代码泄露】合成大西瓜元宇宙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3222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13万元

  1. 动态碎片化渲染算法:将3D模型拆解为2048个随机碎片,通过用户操作实时重组,该算法在GitHub同类项目中检索匹配度为0%;
  2. 双链存证机制:同时采用以太坊和Conflux公链进行哈希值锚定,这种混合架构在司法存证领域属首例;
  3. 行为指纹追踪系统:通过玩家操作轨迹生成唯一数字指纹,该技术使B公司产品的用户行为数据与A公司测试版重合率高达87%。

鉴定专家在庭审中演示:即使删除所有注释和变量名,仅通过代码执行逻辑也能精准对应A公司技术方案,这直接推翻了一审法院“代码未达保密性要求”的认定,成为二审改判核心依据。

法律博弈:商业秘密认定的突破

二审法院援引《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创造性地将“技术方案组合”纳入商业秘密保护范畴,判决书明确指出:“单个技术点可能属于公知领域,但通过特定排列组合形成的技术体系,只要具备秘密性和价值性,即受法律保护。”

这个认定具有里程碑意义,回溯2014年“3Q大战”时,法院曾因代码相似性不足驳回腾讯诉360不正当竞争请求,而本案中,法官采纳了“技术生态整体性”原则,将AR交互、区块链存证、用户行为分析三大模块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认定方式,为元宇宙等复合型技术提供了更立体的保护框架。

执行阶段:数字资产的现实困境

尽管赢得判决,A公司却面临执行难题,B公司名下账户仅余5.8万元,其法定代表人李某已通过“数字人民币硬钱包”转移资产,执行法官透露,这是北京首例涉及央行数字货币的财产转移案件,传统财产查控系统对此类资产存在监测盲区。

法院创新执行方式:

【代码泄露】合成大西瓜元宇宙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3222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13万元

  • 要求B公司提交元宇宙平台全部智能合约代码进行司法审计;
  • 冻结其区块链浏览器域名及数字藏品发行权限;
  • 对李某的数字身份钱包实施“只进不出”管控。

这种执行手段在(2025)京01执1234号裁定书中被详细记载,标志着司法机关开始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强制执行体系。

行业启示:技术存证的新范式

案件暴露出技术秘密保护的三大痛点:

  1. 存证时效性:A公司代码泄露后72小时才启动区块链存证,部分操作日志已被覆盖;
  2. 保密措施举证难:公司虽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但未对代码仓库设置动态水印追踪;
  3. 损害赔偿计算:法院最终采纳“虚拟用户许可费”标准,按B公司实际用户量×A公司预期单用户收益计算赔偿。

这促使我们团队开发出“代码保险箱”系统:通过零知识证明技术,在加密状态下向第三方证明代码所有权,当遭遇侵权时,系统可自动生成包含时间戳、修改记录、依赖关系的全维度证据链。

站在数字时代的十字路口,这起案件既是警钟也是路标,它提醒开发者:在元宇宙的星辰大海中,技术保护不是束缚创新的锁链,而是守护创意火种的诺亚方舟,当我们在键盘上敲下第一行代码时,就该为它披上法律与技术的双重铠甲。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