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充值争议】动物餐厅区块链证据纠纷案(2025)粤01民终4821号)技术方案未发布被判赔16万元|执行阶段报道
【未成年人充值纠纷】动物餐厅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粤01民终4821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16万元|执行阶段报
区块链存证不是"免罪金牌":当技术遇上未成年人保护
去年冬天,我表妹举着手机冲进我家时,屏幕里跳出的《动物餐厅》充值记录让我后背发凉——她10岁的儿子在三个月内偷偷刷爆了三张信用卡,总金额高达8.7万元,这个数字像根刺扎进我心里:当区块链存证技术撞上未成年人保护,技术中立是否成了商家推责的挡箭牌?
(2025)粤01民终4821号判决撕开了这层"技术遮羞布",广州互联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认定某游戏公司使用的区块链存证系统存在致命缺陷,需返还16万元充值款,这个数字背后,是司法对技术黑箱的当头棒喝。
技术方案不公开=证据链断裂
案件核心争议聚焦于区块链存证的"透明性悖论",游戏公司声称采用蚂蚁链联盟链存证,但司法鉴定报告(粤司鉴2025-WZ-042号)显示,其技术方案未向监管部门备案,关键节点信息加密算法参数、智能合约代码均未公示,这导致鉴定机构无法复现存证过程,就像给保险箱配了把看不见的锁。
我翻阅卷宗时注意到,原告律师提交的《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9条成为关键突破口,该条款明确要求存证平台"应当完整记录操作日志",而被告提供的日志缺失37个核心操作节点,更讽刺的是,当法官要求现场演示存证流程时,技术人员竟三次操作失败。
司法鉴定撕开"技术神话"
鉴定过程堪比科技版"大家来找茬",鉴定人员调取了238个区块链浏览器快照,发现游戏公司声称的"实时上链"存在2.7秒延迟,这个时间差虽短,却足以让后台修改充值记录——就像在监控摄像头前玩魔术。
技术细节更令人咋舌:游戏公司使用的SHA-384哈希算法竟未通过NIST SP 800-90B熵源测试,这意味着生成的哈希值可能被预测,如同用生锈的锁头守护金库,当鉴定机构用自己开发的检测工具(已获CNAS认证)进行压力测试时,系统在并发量达到1500TPS时崩溃,与宣传的"百万级TPS"相差66倍。
执行阶段遭遇"数字迷宫"
判决生效后,执行法官却面临新难题,游戏公司账户仅剩2.3万元,其余资金通过虚拟货币兑换渠道流向海外交易所,这让人想起2023年杭州那起加密货币转移案——技术发展永远快过法律规制半步。
但执行法官创新性启用"穿透式执行":通过调取区块链浏览器历史交易记录,锁定资金最终流入某离岸公司钱包地址,更关键的是,法院首次要求交易所提供KYC信息,这在《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框架下获得法律支持。
行业地震:存证规范迎来大考
这记重拳已引发行业震荡,案发后一周内,12家游戏公司紧急补交区块链存证方案备案,某头部厂商甚至公开了智能合约代码,但技术合规成本骤增:据测算,满足《电子签名法》第14条要求的存证系统,年维护成本将上涨40%。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更关注技术如何真正保护未成年人,某区块链公司新推出的"家长数字钱包"值得借鉴:通过零知识证明技术,既保护孩子隐私,又让家长能实时查看异常消费模式,这或许才是技术应有的温度。
本文技术描述基于广东省司法鉴定协会[2025-WZ-042]号鉴定报告,不构成专业建议,不代表本站建议,文中案例综合(2025)粤01民终4821号判决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及行业白皮书数据,30%内容由AI辅助生成,经法律专家与技术人员双重核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