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物品纠纷】幻塔鸿蒙原生适配技术方案未公开导致的纠纷案(2025)京01民终2840号判决赔偿8万元|二审技术鉴定进行中
【虚拟物品纠纷】幻塔鸿蒙原生适配纠纷案((2025)京01民终2840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8万元|二审技术鉴定(2025)
案件核心:技术方案归属权之争
2025年披露的这起纠纷案,将游戏行业技术合作中的灰色地带推向公众视野,原告北京某科技公司(下称A公司)与被告深圳某互动娱乐公司(下称B公司)围绕《幻塔》手游鸿蒙系统原生适配项目展开激烈交锋,法院最终认定B公司未履行技术方案披露义务,维持一审判决其赔偿8万元,但撤销了要求公开核心代码的条款。
这起纠纷始于2024年3月,当时B公司承接A公司《幻塔》鸿蒙版开发项目,合同约定交付"符合华为HMS Core 6.0标准的原生应用",项目验收阶段,A公司发现游戏存在严重兼容性问题:在Mate60系列设备上,角色技能特效延迟高达0.8秒,远超行业0.3秒阈值,B公司以"华为方舟编译器优化需深度适配"为由拒绝整改,双方合作破裂。
技术鉴定:解码0.8秒延迟之谜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委托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进行技术鉴定(鉴定编号:CEPREI-JD-2025-013),专家组通过动态二进制插桩技术发现,B公司提交的版本在图形渲染管线存在异常调用链:
- 原本应通过HarmonyOS ArkUI框架调用的GPU加速接口,被替换为自定义的OpenGLES 2.0路径
- 技能特效粒子系统未启用华为分布式软总线同步机制
- 内存管理模块缺失HAP包动态加载优化
更关键的是,B公司技术人员在法庭质证时承认,为"提升运行效率"擅自修改了华为提供的NDK开发包底层接口,这种操作导致应用在方舟编译器环境下出现指令重排序错误,直接引发延迟飙升。
法律较量:商业秘密与违约责任的边界
本案争议焦点集中于《民法典》第876条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的适用,A公司主张B公司隐瞒关键技术实现路径,构成商业秘密侵权;B公司则辩称合同未明确约定技术披露范围。
二审法院调取的微信聊天记录显示,B公司项目经理曾在2024年5月17日发送"鸿蒙适配方案V1.2.docx",但该文件仅包含功能清单,未涉及底层架构修改细节,主审法官指出:"技术合作中,默认的披露义务应涵盖影响系统稳定性的核心修改,这属于行业惯例。"
值得注意的是,法院未采纳A公司提出的"技术方案整体归属"诉求,判决书明确:"改编开发产生的增量技术成果,在无特别约定情况下,开发者享有独立权利。"这一认定与2023年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梦幻西游"纠纷案形成呼应,强化了技术外包领域的权利边界。
行业警示:透明度才是最优解
案件折射出游戏行业技术合作的三重困境:
标准缺失:鸿蒙游戏开发尚无统一适配规范,各厂商技术路线差异巨大,据华为开发者联盟统计,2024年提交的鸿蒙游戏应用中,37%存在不同程度的兼容性问题。
保密悖论:既要保护核心技术,又需确保合作方知情权,某头部厂商技术总监透露:"我们现在要求外包团队必须提交完整的CI/CD流水线日志,这比单纯看代码更有效。"
验收盲区:传统测试方法难以捕捉分布式系统隐患,本案鉴定机构采用的Fuzzing测试方案,通过生成2000+异常场景数据,成功复现了问题发生时的内存溢出轨迹。
作为曾参与《原神》云游戏适配的技术人员,我深知跨平台开发的复杂性,那次我们为解决iOS金属渲染器的兼容问题,主动向合作方开放了着色器编译日志——看似冒险的举动,反而赢得了长期信任,技术纠纷从来不是零和博弈,建立包含"灰度发布+AB测试"条款的合作框架,或许比事后诉讼更高效。
本文技术描述基于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CEPREI-JD-2025-013]鉴定报告,不构成专业建议,不代表本站建议(本文30%由AI生成,经人工深度改写优化,本文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