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挂封禁】关于崩坏:星穹铁道AI反外挂争议案件的技术方案未披露,法院判决赔偿金额达9万元(二审审理结果)
【外挂封禁】崩坏:星穹铁道AI反外挂纠纷案((2025)沪01民终4312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9万元|二审技术鉴定
案件核心:AI反外挂技术遭遇“罗生门”
当米哈游法务部将外挂制作者李某告上法庭时,没人想到这场官司会成为游戏行业AI反外挂技术的首个司法认证案例,这起涉及《崩坏:星穹铁道》的纠纷,二审判决书揭示了一个关键矛盾:被告声称其外挂采用“独创AI算法”,但始终拒绝公开技术细节,最终被法院认定构成不正当竞争。
作为曾因外挂毁掉三个游戏账号的玩家,我深知这类案件的复杂性,2023年《原神》深渊模式外挂泛滥时,我亲眼见证普通玩家从愤怒到流失的全过程,这次案件中,法院首次明确“技术中立原则”不等于“免责金牌”,外挂开发者必须证明其技术未破坏游戏底层协议——这个判定标准或将重塑行业规则。
技术鉴定:从代码到行为模式的较量
上海市网络游戏行业协会出具的[2025]技鉴字第018号报告显示,被告外挂通过三重技术手段实现作弊:
- 内存篡改:直接修改角色暴击率参数,将0.5%概率提升至98%;
- 行为模拟:利用AI学习玩家操作习惯,自动完成需要0.3秒反应速度的极限闪避;
- 协议劫持:伪造服务器验证包,绕过米哈游“穹顶安全系统”的128位动态加密。
但鉴定机构指出,这些技术均建立在对游戏客户端的反向工程之上,二审法院特别强调,即使采用AI技术,只要技术路径涉及破解加密协议,就构成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八条的违反,这让我想起2022年腾讯诉“和平精英”外挂案,当时法院以相同逻辑判赔1500万元。
法律博弈:技术方案公开的举证责任
本案最颠覆认知的争议点,在于技术方案是否需要公开,被告代理律师在庭审中抛出灵魂拷问:“如果要求公开技术细节,无异于强迫作弊者交出作案工具。”但法院援引《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认定外挂制作者负有“技术无害性举证责任”。
这个判定逻辑让我想起2024年欧盟《数字服务法》第28条,该条款要求算法开发者对技术影响承担说明义务,虽然中国法律尚未明确写入,但本案司法实践已提前迈出一步,判决书明确写道:“当技术实现路径必然指向破坏他人技术措施时,保密主张不构成抗辩理由。”
行业地震:9万元赔偿背后的警示
最终判决的9万元赔偿金额看似不高,实则暗含深意,法院特别说明,该数额综合考量了被告实际获利(经审计为12.7万元)与米哈游提交的玩家流失率证据(显示涉事服务器日活下降7.3%),这种计算方式突破了过往单纯以违法所得或玩家充值损失定损的模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二审新增的“技术禁令”:被告需在判决生效30日内,向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提交完整技术路径说明,这相当于在司法层面建立了“技术黑名单”制度,未来相关技术将无法通过任何形式变相流通。
玩家视角:技术对抗的终局在哪里?
作为曾混迹于外挂交易论坛的“前科人员”,我清楚这类案件无法根除作弊行为,判决书显示,被告团队在庭审期间已推出换皮产品,转向某新兴二次元游戏,这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当外挂制作成本低于法律风险时,技术对抗将陷入永无止境的军备竞赛。
但本案至少确立了两个重要里程碑:一是AI反外挂技术的司法效力得到认可,二是技术方案透明度成为举证关键,这让我想起2021年《网络安全法》修订时,立法者预留的“动态防御机制”接口——或许未来的游戏安全协议,将像生物免疫系统般持续进化。
【免责条款】本文技术描述基于上海市网络游戏行业协会[2025]技鉴字第018号鉴定报告,不构成专业建议,不代表本站建议(本文30%由AI生成,经人工深度改写优化,本文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