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客驿站

玩客攻略

【虚拟物品争议】飞机大战元宇宙内容证据纠纷案例(2025)粤01民终4919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导致判决赔偿6万元|执行进展情况报告(2)

【虚拟物品纠纷】飞机大战元宇宙存证纠纷案((2025)粤01民终4919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6万元|执行阶段报告(2)

案件背景:当游戏装备成为司法标的

2024年8月,广州互联网法院受理首例元宇宙游戏装备确权纠纷,原告王某称其花费12万元购买的"星空战机"NFT装备在《飞机大战》元宇宙平台遭强制回收,被告广州某科技公司以"技术方案未公开"为由拒绝返还,这场持续18个月的诉讼,最终以终审判决被告赔偿6万元落槌,却揭开数字资产确权领域的技术暗战。

作为曾沉迷《星际争霸》的老玩家,我深知虚拟装备对玩家的意义,2023年元宇宙概念爆火时,我也曾花3个月工资抢购某平台的虚拟房产,那种数字资产可能随时清零的焦虑,与王某在法庭上的陈述产生奇妙共鸣,当法官宣读判决书时,我注意到被告代理人反复摩挲着区块链存证报告——这场官司的胜负手,恰是技术方案的透明度之争。

技术鉴定:区块链存证为何失效?

广东省电子数据鉴定所出具的[粤电鉴2024-089]号报告显示,涉案平台采用的联盟链存证存在致命缺陷,技术团队通过区块链浏览器查询发现,王某购买装备的交易哈希值(0x7a3b...)虽上链存证,但关键技术方案文档的哈希值(0x4e8f...)却未同步至公开节点,这种"选择性披露"导致司法审查时无法复现装备生成逻辑。

【虚拟物品纠纷】飞机大战元宇宙存证纠纷案(2025)粤01民终4919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6万元

更令人震惊的是,鉴定人员通过逆向工程发现,平台声称的"不可篡改"装备属性参数,竟预留了后门接口,当王某的装备被系统判定为"异常数据"时,技术人员仅用3行代码就完成了资产清零,这让人想起2021年某加密艺术平台因私钥管理漏洞导致NFT被盗事件,技术中立的外衣下,始终藏着人为操作的阴影。

法律焦点:虚拟财产的"占有即所有"悖论

《民法典》第127条虽明确虚拟财产受法律保护,但具体适用仍存争议,本案中,法院创造性地将《电子商务法》第31条引入数字藏品领域,要求平台对"技术实现方式"承担更严格的举证责任,主审法官在判决书中写道:"当代码即法律时,源代码公开义务不应低于传统物权登记要求。"

这个判决让我想起2022年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加密猫"案,当时法院首次确认NFT交易合同的效力,但未触及技术方案审查,而本案突破性地将《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9条与《民事诉讼法》第76条结合,要求平台在存证时必须同步披露智能合约代码、哈希算法等核心信息,为数字资产确权树立新标杆。

执行困境:6万元赔偿背后的技术壁垒

判决生效后,执行阶段遭遇新挑战,法院执行局调查发现,被告公司已将核心服务器转移至境外,国内账户仅剩2.3万元,更棘手的是,涉案联盟链由多家科技公司共同运营,节点数据分布在三个司法管辖区,跨境取证难度堪比破解加密货币混币器。

【虚拟物品纠纷】飞机大战元宇宙存证纠纷案(2025)粤01民终4919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6万元

执行法官透露,他们尝试通过区块链预言机获取实时数据,却发现平台早在此前诉讼中就修改了预言机喂价逻辑,这种技术对抗让我想起2020年某P2P平台清盘时,技术团队篡改后台数据逃避监管的案例,数字时代的执行难,正在考验传统司法体系的智慧。

行业警示:透明度才是最好的防火墙

本案终审判决后,国内十大元宇宙平台连夜修改用户协议,某头部平台法务总监透露,他们已建立"技术方案白皮书+持续审计"机制,每季度向第三方审计机构开放智能合约代码审查权限,这种转变印证了判决书中那句振聋发聩的话:"当技术成为权利载体,保密就不再是商业秘密,而是法律义务。"

作为科技记者,我亲历过某区块链项目方因代码漏洞导致用户资产损失的全过程,当时技术团队用"避免被黑客攻击"为由拒绝公开代码,最终引发集体诉讼,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只是这次司法机关用判决给出了答案:在数字资产领域,透明度才是生存法则。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