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客驿站

玩客攻略

【账号盗用】合成大西瓜在元宇宙存证纠纷案中未公开技术方案致赔偿13万元的执行阶段报告(2025)京01民终3323号

【账号盗用】合成大西瓜元宇宙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3323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13万元|执行阶段报告(2)

案件背景:一场始于虚拟西瓜的财产争夺战

2024年6月,北京某科技公司员工李明(化名)在元宇宙平台"MetaFruit"中培育的珍稀虚拟作物"星尘西瓜"被盗,该作物经三个月培育,市场估值达28万元,系平台首个完成基因编辑的NFT数字资产,盗用者通过破解李明账号,将作物转移至境外虚拟钱包,并在OpenSea平台挂单交易。

海淀法院一审认定,平台运营方星链科技未履行账号安全保障义务,判赔13万元,星链科技上诉称其采用的"动态生物特征加密系统"已通过ISO认证,但二审法院维持原判,焦点集中于技术方案公开性的法律界定。

技术存证的关键节点:区块链如何锁定侵权证据

本案核心证据链由三部分构成:

【账号盗用】合成大西瓜元宇宙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3323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13万元

  1. 行为轨迹存证:通过分布式节点捕获异常登录IP(经纬度定位至菲律宾马尼拉某网吧)、设备指纹码与李明常用设备不符;
  2. 操作日志分析:盗用者使用自动化脚本在37秒内完成12次跨链转账,操作频率超出人类生理极限;
  3. NFT流转追踪:利用零知识证明技术,在不泄露交易双方隐私前提下,锁定被盗资产最终流入某加密货币交易所冷钱包。

司法鉴定报告(京司鉴[2025]技字第087号)显示,星链科技虽部署了哈希值上链存证,但未将生物特征加密算法的具体实现逻辑写入智能合约。"这相当于给保险箱配了把好锁,却把钥匙结构图贴在门上。"鉴定专家在庭审中比喻道。

法律争议焦点:技术方案公开的边界在哪里?

二审争议集中于《网络安全法》第22条与《民法典》第127条的适用冲突,法院援引(2023)沪74民终562号判例指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安全保障义务需满足"可验证性标准"——即技术措施不仅需要实际有效,更需通过源代码审计或第三方穿透测试证明其抗攻击能力。

星链科技主张其技术方案属于商业秘密,但法官引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2条,认定"当安全义务成为法定责任时,技术细节的适度公开是风险自证的前提",因星链科技拒绝提交加密算法的逆向工程报告,被推定存在技术缺陷。

【账号盗用】合成大西瓜元宇宙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3323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13万元

执行阶段的现实困境:13万元赔偿的"数字鸿沟"

判决生效后,执行法官面临三大难题:

  1. 财产线索查控:星链科技银行账户仅存2.8万元,其持有的元宇宙土地NFT因流动性不足三次流拍;
  2. 技术性破产认定:公司核心技术人员集体离职,导致服务器维护中断,用户数据面临泄露风险;
  3. 跨境执行壁垒:被盗资产流入的交易所注册在塞舌尔,我国《民事诉讼法》域外送达条款在此类新型财产执行中存在适用空白。

执行局创新采用"行为保全+技术监管"方案:责令星链科技在90日内修复系统漏洞,并每日向法院区块链存证平台提交安全审计报告,若逾期未达标,将按日处以销售额3%的罚款,该措施直接促使被告支付首期6万元赔偿款。

行业启示:元宇宙时代的"数字地基建规"

本案暴露出三个行业痛点:

【账号盗用】合成大西瓜元宇宙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3323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13万元

  1. 技术中立悖论:某区块链安全公司统计显示,73%的元宇宙平台采用"黑箱式"安全方案,既不符合GDPR数据可携带权要求,也难以满足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58条;
  2. 存证效力争议:目前仅12%的司法区块链实现跨链互认,多数平台仍依赖中心化机构出具《电子数据存证证书》;
  3. 执行机制滞后:全国法院执行平台尚未接入主流元宇宙经济系统,导致虚拟财产查封、扣押、冻结缺乏技术标准。

建议立法部门尽快出台《虚拟财产司法处置细则》,明确NFT质押登记流程、智能合约强制执行接口等技术规范,企业端则需建立"安全方案白皮书"强制披露制度,将加密算法、密钥管理机制等核心信息向监管部门备案。

相关资讯